X

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宏博教授团队综述论文在《植物生物学年鉴》发表

作者:李宏博 出处: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2-11

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少数作物品种的高密度种植,而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为有限,这使得农业系统在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气候变化时更为脆弱。为了保障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迫切需要革新作物育种策略,以推动农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近日,植物学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Rational Redomestication for Future Agriculture”的论文(https://doi.org/10.1146/annurev-arplant-083123-064726),系统总结了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如何深化了我们对作物驯化的理解,并基于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及繁殖系统,提出了面向未来农业的 “理性再驯化” 育种策略。开云足球(中国)官方网站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宏博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综述将理性再驯化育种策略归纳为四个核心方向:(a) 通过引入野生作物中的有益等位基因,实现作物的再驯化;(b) 借助作物野生种或近缘物种开展从头驯化 (de novo domestication),培育全新品种;(c) 加速不完全驯化物种的驯化进程;(d) 将外源优良遗传组分整合至驯化作物中,以获得优良农艺性状,如通过引入Bt抗虫蛋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作物理性再驯化育种策略


该综述的核心论点如下:

-提升作物多样性是全球农业食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可持续农业体系至关重要。

-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作物育种向理性再驯化的范式转变,这一策略以目标导向和知识驱动为核心,助力作物改良。

-理性再驯化能够利用作物野生种、未充分开发植物及已驯化作物,培育全新品种并拓展人类食物来源。

-深入挖掘野生种质资源对作物改良具有重要价值,从头驯化有望释放这些遗传资源的巨大潜力。

-外源遗传组分的引入将在理性再驯化中带来变革性突破,推动作物育种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育种材料与繁殖系统的选择对实现理性再驯化至关重要。例如,将马铃薯从传统的无性繁殖四倍体转变为种子繁殖的二倍体,为面临类似育种挑战的无性繁殖作物提供了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院士和基因组所博士后王楠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楠和李宏博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J. Lucas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贞标研究员和基因组所周永锋研究员为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